园区动态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园区动态

华中工研院成功升级为省级研究院

 

    近日,经广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旧名称)正式更名为“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新名称)。华中科大工研院成功升级为省级研究院。8月19日,工研院举行了升格更名仪式。

 

    工研院在广东省甚至全国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被称为全国“新型科研机构的典型代表”。成功从“东莞”级升格为“广东级”,她是怎么做到的?

 

    新型研发机构体制机制创新:从“苹果理论”到“三无三有”


    工研院于2007年由华中科技大学、东莞市政府和广东省科技厅共同建设,在发展过程中有一个著名的“苹果理论”。高校科研成果被视为“青苹果”,好看不好吃;对企业来说,技术成果要求是好看又好吃的“红苹果”,需要有高可靠性、高性价比;企业还需要发展系列化、多元化产品,形成“苹果树”;一系列科研成果不断得到转化,就逐步形成一片“苹果林”。


    工研院很好地诠释了这个“苹果理论”,积极推动学校科研成果进行工程化开发和工程化应用,实现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并从工程需求中发现科技和产业问题,服务地方企业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经过几年时间的发展,在技术研发方面,组建了一支600余人的研发团队,以“节人、节能”为主要特点,自主研发了十几类、几十个系列的行业关键装备;在技术服务方面,获得600多项资质,服务企业7000多家;在产业孵化方面,松湖华科产业孵化园成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100余家企业,其中自主创办企业27家,并开启孵化器复制模式,与大岭山镇、石碣镇、道滘镇等联合共建产业园。


    工研院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广东省科研力量的生力军,能够快速且成批量地实现成果转化。这得益于她在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的成功——她是“三无产品”,无级别、无编制、无运行经费;她又是“三有产品”,有政府支持、有市场化机制、有盈利能力。这个“三无三有”模式,使工研院能够抛开束缚,大胆探索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融合的创新之路。

 

    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创造多个“第一”


    东莞市副市长贺宇表示,工研院是东莞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创造了多个“东莞第一”。


    工研院获批了东莞第一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设了东莞科技平台唯一一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发起组织了全国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应用示范工程和全国电机节能改造示范工程,检测技术服务中心累计资质跃居东莞市第一位,发起成立了东莞首支面向先进制造业的股权投资基金——华科松湖基金;松湖华科产业孵化园成为东莞唯一一家享受免税资格的国家级孵化器,也是东莞第一家在多个镇街开启孵化器复制模式的新型研发机构。

 

    研究院升格更名:从“东莞”级升格为“广东”级


    工研院原名是“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现在升格更名为“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地域名称从“东莞”级升格为“广东”级,服务领域从“制造工程”拓展到“工业技术”,工研院来了一场华丽“变身”。


    为何升级?工研院常务副院长张国军表示,工研院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华中科技大学的技术支撑、人才支持和领导关怀,以及东莞市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产业环境,但受“东莞”地名和“制造工程”领域的局限,工研院的发展也面临一系列的障碍。


    张国军指出,工研院升级后有多个方面的优势:第一,便于聚集东莞以外、广东省内的华中科技大学校友资源,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和人才支持;第二,便于市场开拓,从原来主要服务东莞产业,拓展到服务珠三角乃至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第三,便于从原来的“制造工程”领域,拓展到环境、能源等更多工业技术领域。

 

 

    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研院理事长李培根,东莞市副市长贺宇,华中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工研院院长邵新宇,广东省科技厅产学研处处长李彪等出席了升格更名仪式活动,对工研院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更希望工研院以更高要求、更高标准,服务广东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推动广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生力量。


 

【 返回上一页 】

 
All rights reserved 松湖华科产业孵化园  电话:0769-22899128   邮编:523808
地址: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南路6号  粤ICP备12068812号  
微信订阅号:sohovarkweixing    微信服务号:sohovark
工商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