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动态

    暂无相关信息

园区动态您的当前位置是:首页> 园区动态

    为了配合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了解科技体制改革新形势下国内新型科研院所的发展现状,2012年7月,央视《焦点访谈》栏目组到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进行采访,将工研院作为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典型进行专题报道。本期节目于7月7日晚19:38在央视一套和央视新闻频道播出。

 

    以下是2012年7月7日《焦点访谈》节目同期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2012年,中央财政科技支出预算就高达2280多亿,增长12.4%。科研创新成果最后形成生产力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要把成果转化成产品,实现产业化。在广东东莞,有一家新办的研究院,在他们那里,科研成果的产业化率高达80%,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一起去看看。

 

    工研院的“苹果理论”

 

   在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记者被一群年轻员工驾驶的新颖交通工具所吸引。这种交通工具叫易步车,在国外叫Robin,它操作简单,重量不到40斤,由蓄电池驱动,充一次电能跑30公里,最快速度能达每小时15公里,还能上坡下坡。它看似简单,其实是一件高科技产品。

 

   记者找到了易步车的发明人,今年26岁的周伟。易步车是他在华中科技大学上硕士研究生时的一项科研成果。他说,他的小发明变成产品,得益于工研院一个著名的“苹果理论”。

 

   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东莞华中科大工研院院长邵新宇介绍:他们认为大学的很多成果是好看不好吃的“青苹果”,成果鉴定会后就标志科研结束了,缺少像工研院这样一个平台,把成果拿来进行产业化。这个过程,他们称之为把“青苹果”变成“红苹果”。

 

   工研院为当时还是学生的周伟组织了一个20多人的科研团队,2010年,经过近两年的反复攻关,周伟的“青苹果”终于成熟了。一位希望从传统模具行业转型的东莞老板,看中了这个“红苹果”,出资500万和工研院一起成立了易步机器人公司 。一个实验室的小发明就这样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科技产品。

 

   一款新机器推动一个地区产业升级

 

   在工研院的一个车间里,记者看到了工研院培育出的第一代“红苹果”中的一个——一台全自动数控编织机。原来用手工机器织一件毛衣可能要花几个小时,现在用这台机器,最快半个小时就可以织一件毛衣。

 

   全自动数控编织机的主要研制者李海洲,原来是华中科技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一名研究员,从事高端数控装备控制系统研究。而他们现在研发的这个机器主要是为了东莞大朗镇的毛纺产业升级。

 

   大朗是东莞市闻名海内外的传统毛织基地。2008年前,有90多万台手工和半自动织机,每年出口毛衣超过12亿件。金融危机爆发后,大朗镇的毛织产业受到冲击,急需升级转型。在大朗镇一家规模较大的毛织服装厂,记者看到李海洲的“红苹果”已经形成了“苹果树”。这家工厂以前规模很小,金融危机爆发后,他们淘汰了以前的手工织机和半自动织机,采购了500多台工研院研制的全自动数控编织机。

 

  毛织服装厂厂长何志军介绍说,现在这种全自动数控电脑织机,一台可以顶以前的那种半自动的6台,而且现在一个人可以看10台机器,所以一个人现在的产值相当于以前一个人产值的60倍。

 

  创新机制带来创新活力

 

  五年前,华中科技大学和东莞市共同创办了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东莞市投入1.2亿,华中科技大学以雄厚的制造学科人才、设备和无形资产作价投资,双方各占50%股权。工研院一诞生,瞄准的目标就是打造工程技术创新平台,让大学里的“青苹果”走下书架,走出实验室,变成货架上的“红苹果”,实现产业化。

 

  东莞华中科大工研院常务副院长张国军说:“和传统科研院所相比,我们特点是更加贴近产业。”

 

  广东省科技厅厅长李兴华向记者表示:“直接跟企业结合起来,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活力的模式。”

 

   在工研院,像李海洲和周伟这样的科研人员,不仅能得到技术设备和资金的扶持,还可以得到奖励和回报,员工的创新项目转化为科技成果,就会获得知识产权评估价值50%到70%的激励,这样的高比例在全国都少有。凭借知识产权技术入股,李海洲团队获得了相关公司超过60%的股份,周伟团队也获得了易步机器人公司40%的股份。

 

   创新机制带来了创新活力。以工研院为例,不到5年的时间,已经把几十个“青苹果”培育成深受企业喜欢的“红苹果”,孵化出8家科技公司,创造经济效益超过10亿元。而他们更远大的目标是用科技创新引领未来的市场需求。目前,一批具有前瞻性的高新科研项目正在加紧研制,等待着早日成熟面世,成为引领未来发展的“红苹果”。

 

   从“青苹果”到“红苹果”的过程,是科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生产力的过程。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传来的声音再次强调,我们需要更多的原创科研成果,同样,我们也需要更多像工研院这样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创新平台。

 

【 返回上一页 】

 
All rights reserved 松湖华科产业孵化园  电话:0769-22899128   邮编:523808
地址: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南路6号  粤ICP备12068812号  
微信订阅号:sohovarkweixing    微信服务号:sohovark
工商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