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平台聚人才谋创新
工研院成为东莞自主创新靓丽名片
2013年01月11日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杞人
7位院士和广东省、东莞市相关领导共同为松湖华科的启用剪彩杞人摄
岁尾年头,坐落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松湖华科产业孵化园群贤毕至,喜气盈门。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建年、洪茂椿,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顾佩华,中国工程院院士段正澄、谭建荣、瞿金平,7位院士和广东省、东莞市相关领导共同为松湖华科的启用剪彩,让与会者实实在在地掂到了这座孵化园的分量。
松湖华科由松山湖高新区管委会和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简称“工研院”)合作共建。恰在孵化园启用的同一天,创建于2007年,由东莞市人民政府、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和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共建的工研院也顺利通过了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姚建年任组长的专家组验收。
“经过4年多的建设,工研院有力地促进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学校社会服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工作,成为全国产学研结合和新型科研机构的典型代表。”
这是专家组“验收意见”10条“成就性”表述后一段总结性的评价。仅仅用了4年多时间,工研院就从一张白纸一跃而成为自主创新全国的典范,于中可见近年来在南粤大地上演的“三部二院一省”产学研合作大戏的宏大,生动,精彩!
铸平台
科技创新,平台先行。4年多来,工研院建设了1个1.8万平米技术研发基地与技术服务基地,投资兴建了1个4.3万平米产业孵化基地和3个生产基地,引进了6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在东莞设立分中心,组建了4个公共研发平台,4个公共服务平台,在20多个镇街和企业共建了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组建了2个产学研创新联盟,形成了良好的平台能力。该院建立的4个技术服务中心,已为3000多家企业提供设计、研发、检测、精密激光加工、产品快速开发应用、物联网技术应用、技术咨询等技术服务。孵化8家高科技企业,其中3家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该院还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组建了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和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引进了2支来自香港和美国的海内外创新科研团队。
直接面向产业服务是上述平台的共同特点。如构建数控装备公共研发平台,主要围绕东莞、广东的家具制造业、纺织、建材等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需求,开展新型高速高精数字化控制系统,轻工装备、新能源装备、环保装备等行业装备研究。已成功开发了高速木材复合加工中心、全数控电脑横机、新型墙材成套装备、慢走丝线切割机床等一系列行业高端装备及控制系统。
该院构建的材料模具公共研发平台与长安镇共建了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东莞实验中心,牵头组建了广东先进模具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012年,与横沥镇共建了横沥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围绕注塑、冲压、铸造等领域的模具制造关键问题,针对珠三角模具聚集区的共性需求,面向汽车、家电、电子等行业的模具企业,开展成形过程模拟、数字化模具设计制造、模具企业生产管理、集成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示范、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等工作。已成功开发了模内层压工艺及数控注射机、节能注塑机等行业装备;针对模具行业设计制造过程自动化、精细化与智能化管控的需求,开发了模具设计制造精益管控系统。
据了解,4年多来,上述平台已攻克了开放式数字化控制与智能测量、机器视觉检测、多轴复合加工工艺、层压注塑工艺、精密线切割工艺、多通道融合、无线射频技术等10多项关键技术,开发出模内层压专用数控注射成型装备、空调换热器关键制造装备、LED芯片高速自动检测与分选设备、RFID电子标签封装装备、工业机器人等21类装备,研发成果在500多家企业得到了广泛应用。申请国家专利157件,其中申请发明专利60件、授权13件,申请实用新型专利80件、授权57件,登记软件著作权18项,制定技术标准12项,其中制定企业标准11项、参与制定行业标准1项。
聚人才
创新平台是创新人才聚集、培养、成就的载体。4年多来,该院充分发挥平台的载体功能,积极整合国内外创新人才资源。引进了包括中科院院士熊有伦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电子制造团队,中国工程院院士段正澄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数控装备团队,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信息技术团队,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为带头人的运控国际创新团队,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终身教授、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李国民为带头人的智能制造装备传感与驱动技术国际研究团队等。其中,李泽湘团队,入选2010年广东省引进首批海内外创新科研团队。该团队成员拥有3位IEEE Fellow,1位ASME Fellow,通过深入开展运动控制、工业机器人及精密机床装备的研究与应用,利用广东省的产业优势,开展产业化应用推广,为广东省的设备改造和产业升级提供专业核心技术支持。该团队自引进至今,已经发展壮大为拥有近百人的研发队伍,申请各种专利近20件,发表论文近30篇,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十余项。
据了解,仅上述团队就聚集了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国内外高校高端研发、管理人员,吸引了来自西门子、华为、三一、新科、富士康等龙头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其中硕士以上学历人才达110余人。
此外,该院还建立了大学生实习基地、教育发展院及大学生创业中心,培养各类人才超过5000人次。如将华中科技大学参加全国机器人大赛屡创佳绩的团队引入创业中心,开发地铁两端(从家到地铁、从地铁到办公室)短程交通的代步机器人,并成功孵化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易步机器人有限公司。
谋创新
经过4年的创新发展,工研院在科技创新、技术服务、产业发展以及人才汇聚等方面已探索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并逐步形成了多种成熟模式。
如,“样品”—“产品”—“产业”的科技创新模式。
工研院积极推动华中科技大学国家级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例如,学校承担了国家863重大专项,该项目研制出来的“样机”——RFID全自动封装生产线的样机,通过工研院这个平台,结合企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开发出面向不同需求的3个系列RFID自动化封装生产线,并在广东中山达华等企业投入使用,使学校的实验室成果产品化。在这个基础上,工研院还结合广东省发展物联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际需求,自主开发了电子标签、超高频读写器等物联网核心产品,搭建了物联网集成应用平台,形成了全方位研发和产业化体系,从而实现了从单个产品转变为物联网产业的规模效应。
再如 ,“近距离”—“零距离”—“负距离”的技术服务模式。
工研院把华中科大制造学科的6大国家级研究平台引入广东,在东莞建立分中心或分室,拉近了学校成果与企业需求的距离,拉近了科技与经济的距离。同时通过派遣科技特派员,长期入驻企业,开展的端对端科技服务工作,实现“零距离”服务。此外,还通过组建产品设计、精密加工、性能检测和物联网应用等技术服务中心,集合设备、技术、人才等优势,为企业提供集中式全过程高端技术服务,并实现了企业主动联系上门的“负距离”技术服务。
工研院在为企业产业服务中不仅悉心如“保姆”,合作似“伙伴”,还能扮演“领航员”角色,积极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由此创出了“服务”—“合作”—“引领”的产业发展模式。
如工研院利用自身多通道融合显示技术优势,致力于图形图像显示和集中控制技术的应用研究,自主研发的“机电控制与多媒体融合系统”,不仅在2010年世博会北京馆成功应用,使得北京馆成为世博会唯一具备“变形”功能的展馆,同时在世博会中国国家馆、阿根廷馆、安哥拉馆、非洲五国联合馆、新疆馆等15个场馆中也进行了成功应用。工研院学生创业团队研发的易步机器人,已经成功实现产业化,预计2012年生产能力超过10000台,总产值过亿元,产品畅销海内外,目前首都国际机场、中国边检等均有应用。
新闻链接:http://www.stdaily.com/kjrb/content/2013-01/11/content_561067.htm